文章出处:《中国建筑防水》-2007年5期9-10页
浅谈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与防水保温的关系
叶 林 标
(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北京100039)
摘要:简要分析了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主要原因后,着重指出:对建(构)筑物的迎水面设置防水层,认真做好防水抗渗处理.同时对屋面和外墙的混凝土结构设置符合节能要求的保温层,其作用不但可以确保建(构)筑物的使用功能,而且是防治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关键词:建(构)筑物使用寿命;混凝土结构破坏;防水与保温
1 概述
据国内外媒体报道及笔者所见所闻,我国许多建(构)筑物的平均寿命出现了“50年罕见、30年普遍”的怪现象,例如北京的某些重点工程,于1959年及其以后建成,到90年代初,其结构已严重损坏,若不及时进行补强加固或翻建,将有发生坍塌的危险:同时还有不少立交桥,建成使用不到30年,有的甚至只使用了10多年就已成为危桥,不得不拆除重建。这与我国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关于“重要建(构)筑物和高层建筑的使用年限为100年,一般建筑为50~100年”的规定相差甚远。
我国建(构)筑物如此“短命”的现象,不但造成了资源和人力、财力的巨大浪费,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并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。若能采取有效的措施,使我国建(构)筑物的使用寿命延长20~30年,就可以为节能、节材、节地、节水和保护环境做出重大的贡献。
2 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主要原因
导致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主要原冈是多方面的,有设计质量、材料质量、施工质量和监控与维护不力等诸多问题,本文仅就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与防水保温的关系谈几点个人看法。
2.1 建(构)筑物渗漏水导致钢筋锈蚀作用
目前我国的建(构)筑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该结构体是一种非匀质且存在许多孔和显微裂缝的物体;同时其内部存在许多在水泥水化时形成的氢氧化钙,故使其呈现强碱性(即pH为12-13),它对钢筋可起到钝化和保护的作用。
当结构体发生渗漏水时,水会把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氢氧化钙溶解和流失,使结构体碱性降低;pH值小于11时,混凝土结构体内钢筋表面的钝化膜会被活化而生锈,所形成的氧化亚铁或三氧化二铁等铁锈的体积比钢筋大2-3倍,由于这种膨胀应力的作用,结构体开裂,进而增加了水和腐蚀性介质的侵入,造成了裂缝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,最终将影响到结构安全。
2.2 建(构)筑物渗漏水加速了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
混凝土结构体内部粗、细骨料中含有的活性有害矿物(如玉髓、微晶石英、蛋白石、白云质微晶灰岩等高碱活性矿物等)在渗漏水的作用下,均会促进碱骨料反应的发生。一般碱骨料反应可分为碱一硅酸反应、碱一硅酸盐反应和碱一碳酸盐反应.不管哪一种碱骨料反应的生成物(如碱硅酸凝胶体、水镁石等)再度与水接触,均会产生膨胀应力,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破坏。
2.3 建(构)筑物吸收有害物质而被破坏
当混凝土结构体没有设置防水层进行防水密封处理时,混凝土则容易吸收酸雨、盐类以及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,从而进一步起到促进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作用。
2.4 在寒冷和严寒地区,由于水的渗入而导致结构体的冻害破坏
渗入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水.在0℃以下时结成冰,由于冰的体积比水大9%左右,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冻胀破坏。
2.5 裸露的混凝土结构直接受到日晒、雨淋、风吹等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,容易产生胀缩裂缝而被破坏。
3 防治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“药方”
3.1 对建(构)筑物的屋面、地下室、桥梁、隧道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,必须在迎水面设置全封闭的防水构造设计,同时应对细部构造进行多道防水设防。做好增强处理。
3.2 应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防水材料和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工艺,确保防水工程不渗不漏。
3.3 必须进行精心施工,并对“一头(防水层的收头)、二缝(变形缝、施工缝)、三口(水落口、出人口、檐口)、四根(设备根、管道根、烟囱根、女儿墙根)”等细部节点进行复合增强的防水密封处理。
3.4 对已施工完成的防水层均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,严禁后续工序损坏防水层。
3.5 对屋面和外墙的混凝土结构应设置符合节能要求的保温层,其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建(构)筑物的使用功能,节省能源,而且可使结构本身做到冬不冷、夏不热,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破坏作用。
4 结论
综上所述,对建(构)筑物的迎水面设置防水层,认真做好防水抗渗处理,同时对屋面和外墙的混凝土结构设置符合节能要求的保温层.其作用不但可以确保建(构)筑物的使用功能,而且是防治我国建(构)筑物“短命”的重要“药方”之一。
|